欢迎来到山东女子学院!



学校两篇征文获评省教育厅“师者本色—我的从教故?事”优秀征文

2024-07-22 16:45:01   来源: 人事处    浏览:

7月15日,山东省教育厅发布《明升体育:公布“师者本色—我的从教故事”优秀征文的通知》(鲁教师函〔2024〕38 号),学校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于振梅教授的征文《韶华远去初心依旧》、党委宣传部王鲁教授的征文《师者三问》获评省教育厅“师者本色—我的从教故事”优秀征文。

于振梅教授的征文以“躬耕态度”为主题,从“守教育初心”、“承教育使命”两个部分,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了她近30年的从教经历和教学感悟,再现了学校从管理干部院校到普通本科高校的革新历程,展现了于振梅等教师们勤学笃行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,体现了勇担使命、不懈奋斗的决心意志。

王鲁教授的征文以“弘道追求”为主题,回顾了自己21年的从教经历,并深刻探讨了三个问题,即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来源、教师职业的独特属性、以及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启发等。通过“师者三问”及日常小事,阐述了他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,生动展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,对学生的深切关爱,以及对教育本质的追求。

据悉,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,展现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深刻感悟和典型事迹,山东省教育厅于2024年3月启动“师者本色—我的从教故事”征文活动,经各市教育(教体)局、高校推荐,专家评审,共有205 篇征文获评优秀征文。自活动开展以来,我校征集作品十余篇,择优推荐优秀作品2篇,均获评优秀征文。

下一步,学校将深入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活动,引领广大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,讲好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故事,努力成为学生为学、为事、为人的“大先生”。希望广大教师在新的征程上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,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光荣使命。



韶华远去初心依旧

——从教近三十年感怀

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于振梅

守教育初心

当老师的想法,不记得是怎么进入脑海的。1991年,高考前报志愿必须选择普通类或师范类,如果选了师范类,就不能选其他高校,我选择了师范类。毕业的那年,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多,同班同学不少放弃从教选择了银行或公司工作,我选择了女院。

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。

1995年夏天,我们刚入职的4名女生,合住在学校北院玉函路校区教学楼(奥校)1楼的一个房间里。4张架子床,从上学时候的7人间宿舍换成了4人间,虽然通过了面试、试讲,但对未来走上讲台还是满怀忐忑。当时的女院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,全校一个班车,从第一次上车,全校教职工从领导到宿管阿姨、食堂师傅,也全都认识了我们。一张张笑脸、一句句热情温暖的话语,也平复了我初入职场的不安。

刚进女院的第一堂课至今记忆犹新。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,恨不得把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、背熟练,但前一晚也几乎没怎么合眼。当站上讲台,面对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的学生时,莫名的责任感就沉甸甸地充满了心间。讲着讲着,教学校长和人事处长悄悄从教室后门进来坐下了,心立刻又提了起来。两位领导安静地听了一会儿又悄悄地走了。下课后,我如释重负,松一口气正收拾课本准备走,坐在最后排的一位男生忽然质疑:“你多大?”当时的学生是参加成人高考过来的,年龄比我大也很正常。

老教师们说,要站住讲台,我呢?站住了吗?后来,听课的领导反馈不错,学生也愿意交流,心才稍稍安稳。

这种授课前忐忑不安的习惯直到现在还有。现在,我也是从教近30年的老教师了,虽然说讲授的课程不少,但近些年随着学生的增多,固定讲授的专业课也就那两门,授课内容早已是滚瓜烂熟,每次授课前,尤其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,前一夜还总是辗转反侧睡不踏实。自己也反思为什么会这样,也许,这就是当老师的敬畏心吧。

好为人师,常常自嘲说这是职业习惯。站在讲台上,看到课堂上的年轻人,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,不由自主地就想多说几句,分享生活体验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鼓励他们不要蹉跎岁月,能够抓住大学的美好时光奋斗一场。当然,看到不努力、荒废时光的学生,也会恨铁不成钢地鞭策一下他们。最欣慰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,当工作后的他们带着孩子前来看望,或线上的一句问候和诉说,看着曾经稚嫩的学生变得成熟、自信,成为有责任心、有担当的成年人,由衷的骄傲和自豪。

承育人使命

站住、站稳讲台,对职业时刻保持敬畏心,这是老一辈的同事们言传身教过来的,与这种职业精神传承相伴而生的,还有日常生活中那些让人难忘的愉快经历。

最初的计算机教研室隶属于第一教学处,处长徐老师如同妈妈一样带领、照顾着大家。年龄最大的胡老师德高望重、学富五车,语言风趣幽默。平时坐班车去土屋校区,周末骑自行车或者打黄面的过去值班或加班。那个时候的土屋路,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,晚上走晚了,深一脚浅一脚地打着手电、推着自行车穿过张安村回玉函宿舍。休闲的时候,大家无拘无束。犹记得清明节,处长组织全处去南部山区挖野菜、看杏花。后来成立系部,计算机教研室归属秘书系,那时年轻人最爱中午蹭饭,因为老同事们都带着美食到学校分享,中午聚餐聊天,传授经验,解决困难,就这样谈笑风生、有张有驰,工作的时候认真、努力,休闲的时候放松、快乐,如同一家人一样,顺利通过了一次次考核。

除了和蔼可亲、如同父母兄姊家人般的同事,还有大门口传达室的魏大爷。魏大爷内敛,不爱说话,但又让人莫名地信任和亲近。后来听说他是一个小学教师,退休后跟着亲属到济南,没事干就在传达室看大门,也难怪常常见他辅导在值班室写作业的小孩子。

后来,学校要发展,从狭小的土屋搬到了美丽的长清北大山脚下,校园规模越来越大,学生、教职员工、班车都越来越多,计算机教研室从最初的两个人,慢慢成长为庞大的数科学院,专业越来越多,优秀的学子也遍布省内省外的各个行业,人多了、事情多了、规则也多了,但浓浓的人情味还在。

这些年,玉函路宿舍区已经很少过去,长清主校区变成了花园式学校。春风吹来,杏花、梨花次第盛开,静心湖上游曳着美丽的黑天鹅,老同事们慢慢头发白了、腰弯了,陆续也都退休了,但新同事们一批批地进来,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,人的青春不会常驻,但学校的青春会永在。

春华秋实路漫漫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无数的前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,他们是大家的榜样和力量。

弹指一挥间,从懵懵懂懂踏上讲台,到现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,我也从花季少女到如今两鬓斑白。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,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,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,也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喜悦。

教师是快乐、是责任,是一生值得追求的事业。让我们时刻保持敬畏之心,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,守初心躬身践行,勇担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,做永不停歇的奋斗者!


师者三问

党委宣传部 王鲁

在21个年头的从教经历中,有三个问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回。

教师职业的幸福感究竟源自哪里?

犹记得2020年7月,自己第一次以师长身份参加学生毕业扶正流苏。在旁观者的眼中,看似千篇一律甚至有些机械流水线般的操作,只有在真正面对走上前来的学生,肩并肩与他们站在一起,才会真切感受到那些鲜活跃动的青春。已经历过四年修读的学生,在台下常常表现得成熟老练到不行,但在台上向你走来的短短几步,却是那么青涩腼腆,甚至手足无措,仿佛初入校园的少年,或许在他们潜意识里知道,若干年后,美好的、不需刻意修饰的心情和举止,很难再有展现的机会,甚至不会再有。当摄影师说“和老师再靠近一点”,于是肩靠肩,你就能感到学生微微颤抖的肩膀,这让我禁不住扣问自己,我们是否足够努力、足够用心,从而提供给了学生能够自信的教育。当一个学生和我握手后说,老师你可能不记得,我是四年前那场迎新晚会的主持人之一,那时我不被看好,但是你觉得我可以,现在我要成为一名边检岗位的人民警察了。她的话让我不禁想起另一名学生通过QQ群发来的留言,“老师,在我大一时,你曾对我们说过,以后我们是要考研的,这句话我一直记得,一直想着如果考研成功就给您说一下,算是一个交代,现在我已经被录取了。”每每这时,作为教师,最幸福也最沉重的事,莫过于,我们有机会去影响他人的人生,这样的体悟总是会一遍遍袭上心头。

教师职业的独特属性究竟是什么?

教师职业的独特属性体现在具备教学能力么?应该不是。因为培训机构的讲师同样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。那是因为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么?应该也不是。因为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同样具备优质的科研能力。教师职业的独特属性究竟是什么?这是个长久困扰我的问题。因为无法说清这一职业的独特属性,就难以说明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甚至合理性。直到在一次大课间,看到学生们按照划定的场地例行集体开展“阳光课间操”锻炼活动,伴随着广播台的音乐,整齐划一的动作正徐徐展开,突然,一辆环境清扫车缓缓驶来,于是乎,整个队列的学生纷纷避让。而另一侧,一位教师的车辆始终在等着学生的锻炼结束。这一幕给我极大的启发。教师职业的独特属性正在于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。作为教师职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每一项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都应坚持从这个初心出发。

当一堂课结束或一门课结束,教师究竟能让学生带走什么?

在自己承担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十年后,我突发奇想的在对这门课的主干内容进行通俗化演绎后,面向全校开设了一门选修课,且为了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,做了选课人数的限制,最终的选课学生来自17个不同的专业。于是,于教与学,跨学科的思维碰撞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。尽管选修课被安排在了晚间,尽管经常因为下班后紧接着上课而无暇顾及晚饭,可是精神的愉悦果然是最高的享受。当你每举一个事例都可能触发台下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,进而带来挑战和讨论,当来自17个不同专业的思维在同一个问题上发生碰撞,不能预计的火花便带来了略让人紧张但明升赌场是启发的快感,让人格外着迷。于是,在每周的那个夜晚,那间教室仿佛充满了雅典学院般的愉悦氛围,让人忘却了时间和空间。而我也在那一刻深刻感悟到,“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、心灵相拥的场域”所包含的真谛。那时那刻,“教育不是填满一只水桶,而是点燃一团火”,叶芝的话不再是书本上的圭臬,而成为了自然而然的实践。精巧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的是精心安排的课程内容,而课程内容需要围绕人才培养要体现的核心能力进行建构。从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来看,思维的培养自然成为重中之重。亦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:“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。它不是一种教条,而是一种方法,一种心灵的器官,一种思维的技巧,帮助拥有经济学的人做出正确的结论。”

如何面对每一堂课,如何面对教师职业,又如何获得职业的幸福感。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思考和叩问,其实不啻为涤荡心灵的过程。我愿在光荣而神圣的从教经历中,常思常新。

供稿人:钱秀丽 供稿单位审核人:周杨 责任编辑:丁宏娟